“想看一篇有故事的登山体验呢?
还是想看一篇洗稿出来的 <如何登富士山> 的文章?”我说。
“当然想看有故事的啦!”
好!
大致一个月前,
我们接到了国内一位登山爱好者老前辈J叔的委托。
今年夏天登富士山!需要登山向导。
老前辈有丰富的登山经验,
登过国内的名山,大山,雪山,峭壁山……
这次由于各种原委,一定要来日本登富士山。
富士山,海拔3776米。
是日本最高山峰!
登山难度中上,
不可掉以轻心。
尤其是对应高原反应,需要认真准备。
首先,了解一下登富士山的基本信息。
富士山?
不就是满山的喷火煤灰,山顶上有个坑的山嘛!?
满山的“喷火煤灰”是因为它至今仍是一座活火山。
至于山顶上的那个坑…
是300年前最后一次喷火形成的火山口。
富士山只有每年夏季(7月初~9月底)开山,对一般登山者开放。
其余时间因为积雪和酷寒,都处于闭山状态。
富士山有四个登山路线,各有特点。
1.吉田线;
2.须走线;
3.御殿场线;
4.富士宫线。
这样的登山图,可能难看懂。
讲讲这次的体验和感想吧。
吉田线
是最适合初级登山者登顶的路线,
在吉田线的斯巴鲁五合目开始登山。
J叔问了朴素的问题:什么是“合目”?
“合目”是日语。
五合目是“山中腰”,六合目是“距登顶60%”,七合目是“距登顶70%”……
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
这次的登山计划:
上午乘坐巴士从东京抵达五合目,
逗留一小时来准备,让身体适应2305米的海拔。
我和J叔尽可能保持轻装上阵,我们将没有必要的换洗衣物扔在了五合目的寄存箱中。
换上了登山靴,在山下穿的鞋子也自然不必背着上山……
虽说是轻装上阵,
也要考虑在山上的应急装备。
如雨衣,氧气等。
尽量少带水,山上卖水的虽然贵一些,但总比负重消耗更多的体力好。
保持补水的节奏,五合目以上没有自来水,所有的洗手间冲水,要么是在山上收集的雨水,要么是从山下运来的水。
上厕所费用是100日元,八合目以上可能是200日元一次。
正午12点时分登山开始。
这天我们担心会下雨,
富士山的天气非常不稳定。
很难预测晴雨状况。
装备防雨的冲锋衣或雨衣非常必要。
从五合目到七合目,
对于大多数登山者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
J叔向我展示他曾经的登山照片。
我们聊得很开心,还聊一聊国内经济局势,聊一聊国际进出口贸易,
从老前辈那里总能学习到老一辈人的社会经验,
想想自己的父亲,也能有这么健壮的好身体就好啦。
这么说来,将近一年没有回家看看了吧……
都说,
真正的富士山登山,是从七合目开始的。
登山坡度变陡,海拔上升。
从七合目至八合目的过程,逐渐有人产生高原反应。
高海拔低气压,
补给粮包装袋变得膨胀。
八合目壮丽的云海。
远远的矮山,
仿佛“海”中小岛。
接近晚上7点,
我们抵达了山小屋。
富士山八合目。
虽然环境艰苦,餐食简朴。
但在气温零度的八合目,已经是美好的。
傍晚7点前后用餐,
用餐后不久,J叔说有点不舒服,可能是高原反应。
山小屋空间密闭,人口密度很大,我猜想恐怕是二氧化碳浓度太高的缘故。
J叔在小屋门口踱步,深呼吸。
我有点担心,想要陪着J叔。
可在零下2度的夜晚,无论如何我没办法在户外站立太久。
不停发抖。
我取出准备的氧气,给J叔用上。
“叔,您别老站外面了。氧气没吸到,别再冻感冒了。”
这才让J叔跟我回小屋。
用餐后不能立即入睡。
在入睡的过程中,身体的高原反应会加剧,必须要休息一个小时,让身体适应3400的海拔。
呼吸氧气后的J叔稍微缓和一些,
这晚就和J叔并排睡下。枕边放着氧气。
我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可以勉强登山。
我们的任务不是登到山顶,而是安全地返回山下!
老前辈深呼吸了一口氧气,点点头。
就这样我们睡下。
我们和衣而眠。
事实上我们将要在凌晨1:50开始出发登顶。
在睡下的时间里,每隔半个小时我会醒来看一看J叔的状况。
想过,
如果情况实在不乐观,
我们可以休息到清晨,开始下山。
如果在登山过程中遇到了高原反应,
首先是明显感觉空气稀薄,气压低的缘故也造成让人呼吸用不上力。
其次是感到因为缺氧造成的头晕,恶心。
严重一些便会呕吐,
呕吐会造成脱水和低血糖。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凌晨1:50出发的时候,我再度和J叔说,千万不要勉强。
就这样,J叔一边吸氧气,一边坚持继续登顶。
我们登到九合目时,J叔的氧气耗尽了。
准备氧气,是我预想到的事情。
但氧气不够用,还是真是出乎意料。
我曾在国内川藏边境时,也经历过高原登山,大致清楚自己在海拔4000米以下不会出现大问题。
在空气稀薄的3600米处,氧气用完可是件要命的事情。
J叔已经有轻度头晕的状况发生。
我不断提醒J叔做深呼气和调整登山节奏,更多的是嘱咐老前辈不要勉强。
J叔倔强好强的性格,真担心不登顶不罢休。
我们祈祷山顶有卖氧气。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登山,
凌晨4点日出时,我们成功登顶,十合目。
这个时候的气温是零下2度。
万幸我们在山顶买到了氧气。
而我完全感受不到高原反应是如何的一种滋味。
也是幸运的事情。
如果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那又如何做登山向导呢?
登顶后,
可以在山顶静静地等待日出。
也可以围绕富士山喷火口环绕一周,大约3.5km的距离。
富士山喷火口积雪常年不化。
有人在山顶支起了帐篷;
有人立起三脚架拍摄日出的延时;
有人在拥抱亲吻;
有人在思念远方的那个谁……
富士山至今仍是活火山,
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12月,距今约300余年。
现在的富士山,也有随时喷发的可能性。
J叔年轻时是气象学专业毕业,
后来下海做国际贸易生意。
还能讲英语和登山的欧美人聊天对话。
在富士山的最顶端,设立有一个气象站,这让J叔很感兴趣。
“在这里上班,工资补贴一定不低。”
哈哈
站在这里,
恐怕整个日本都在脚下了吧。
窃喜。
英国探险家乔治· 马洛里在等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被采访,
为什么要登山。
乔治· 马洛里说:
“因为山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
日出后,富士山的影子投射在云海上,
经典富士山形状的影子。
下山一切都顺利,
随着海拔的缓缓降低,J叔的高原反应也缓和回来。
重新回到了那个精神抖擞的老爷子形象(笑)。
通过了这次登山,我和J叔建立了亲密的信赖关系。
下山的路上,我们聊起家长里短。
我聊聊我的父母,他聊聊他的孩子……
最后,
我还是挺希望能和自己的父亲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end
又是一个la pura vida故事!超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