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linlinxing的东京100List之中有这么一项:
访问中银胶囊塔。
中银胶囊塔又名中银胶囊大楼(日语:中银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是一幢造型特殊的住宅、办公建筑,由黑川纪章设计,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区新桥,于1970年开始兴建,直至1972年完成,是日本建筑界代谢运动(メタボリズム)的代表作品。
中银胶囊塔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首座真正以胶囊般的建筑模块兴建的建筑,它由两座相互连结的大楼组成,总共包含了140块预铸建筑模块,每一个独立单位被设计为可以独立更换。大楼建成后,其发展商已破产,并被美国对冲基金收购。大楼近年日久失修,2007年基金公司宣布将大楼清拆再重建,亦有说大楼居民投票通过将大楼重建。(引用百度百科)
总觉得,有些伟大的建筑和设计。
在消失之前,一定要拜访一番。
中银胶囊塔接受开放见学,刚好通过女友Winnie的朋友,才有机会参观。
越是觉得什么时候都能去的地方,越总是很难专程去拜访。
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存在,应当时常换一个角度去欣赏,去审视吧。
中银胶囊塔已经建成50余年,
它的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曾经代表着摩登都市,未来生活。
地理位置,刚好坐落在通往羽田空港的高速公路旁。
70年代,80年代,
让每个来访东京的国际人,都为它的存在而震惊。
而如今,周边高楼林立,却凸显不出它的地位。
老旧化严重,
反而让它看起来像是过时时尚杂志中的潮流。
因为胶囊房间狭小(约10平方米),
设计起初的电梯只能容下6人(虽然是当年最先端的三菱电梯)。
所以,每次参观组只能容下6~8个人左右。
参观的胶囊房间,
尽可能保留了设计起初的原始风貌。
由于老旧化,窗户脱落的事故也会发生。
安全起见,整个建筑外部笼罩上了一层安全网。
从内装的收纳壁橱,以及家用电器来看。
曾经都是世界最先端的技术和设计理念。
而到现今,
每个月只要6~7万日元房租,仍旧可以居住或使用。
但,它已经并不再舒适方便了。
两年前,整个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因为劣化,
无法维修,只能停止热水供应。
狭小的整体浴室卫生间,也很难说得上卫生。
有些居住者,进行改修,去掉卫生间。
这样,整个胶囊房间的利用空间更宽敞。
事实上,如今很多胶囊房间
并不是以居住为目的。
作为摄影的Studio,茶室,录音室,工作室等来使用。
想想,
linlinxing也希望能在东京内有这么一个小房间,
可以进行独立创作。
写小说也好,录音也好,做Youtuber也好,
总是一个能够脱离日常,安静创作的理想空间。
中银胶囊塔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老旧化。
设计师黑川纪章起初的设计理念,
每个胶囊房间作为独立单元,每过25年劣化后,则更换新的胶囊在塔上。
作为未来都市,它就像人体细胞,老的细胞衰老死亡,新的细胞再生补足。
理论上,这些胶囊是可以无限增设的。
只要它的中轴有足够庞大的系统来支撑这些胶囊。
然而,因为胶囊和胶囊之间只有20cm~30cm的间隙。
由四根钢钉固定在塔轴上。
其中某些胶囊劣化之后(比如漏水等),
很难进行完美补修。
然而如果想要更换某个胶囊,则需要将上层的所有胶囊移掉才可能完成。
所以黑川纪章的25年更换胶囊的设想,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换胶囊的费用,将会超出建设新建筑的费用。
也正是紧凑的精妙设计,
在1972年建设起初,并没有空调系统。
如果增设空调,空调的管道和室外机的配置空间又是另一个难题和挑战。
这让老旧化的中银胶囊塔,处境很尴尬。
它曾经是未来。
它的设计理念,
也在建筑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另
来中银胶囊塔参观之前,
还路过了丹下健三设计的静冈新闻中心。
作为传媒社,
它给我的印象是一架老式天线。
收发新闻消息。
这次没能有机会可以见学参观。
不过,知道了丹下健三设计师,
仿佛又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Comments